让历史的灯塔,照亮未来的路
写在结核病历史网上博物馆开馆之际

  结核病,一个恒古至今的传染病。对它的恨,刻在骨子里,是因为它对人类的威胁从未间断过;对它的“爱”,也流淌在血液里,是因为打败它,是我们毕生的理想和追求。终结结核病,需要医务人员在一线不懈奋战,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默默钻研,更需要大众摇旗呐喊,鼓舞士气。收集结核病防治有关的文物和资料,建立结核病历史博物馆,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战斗。

  可能从小就有对历史浓厚的基因吧。高一时,憧憬未来的职业,一直把考古作为第一选择,只不过默默放在心里,是因为那时候考古还是一个比较陌生和边缘的专业。高二年级,面临文理分科的选择,由于数理化成绩比较突出,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选择了理科,从此就与历史和考古远离。工作以后,阴差阳错从事了结核病专业。从开始的不情愿,到后来的喜欢,20多年来一直奋斗在临床和防治两条战线上。尽管还是喜欢历史,但从没想过自己会将结核病与历史联系起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致了今天的故事。那是2016年下半年,当时自己还是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2017年是结核病学分会成立80周年,准备做一个视频片子,把结核分会的历史好好梳理和记录一下。开始以为这件事情比较容易,把过去的史料好好收集收集,然后串在一起就可以了。等开始做才发现,结核分会能找到的史料少之又少。一个成立80年的机构,怎么历史资料如此之少呢?走访了多家机构和多位老专家,从他们之中也收集了一些历史信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是历史资料太少,是我们收集和保存的有限。从此,我下定决心,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好好收集结核病的历史资料,把历史上闪光的点串成线,为世人还原结核病的历史、还原我国结核病防治的历程。此后工作之余,开始了结核历史收集的艰辛、快乐之途。去老专家家里,聊过去的经历,翻拍历史的照片,收集旧的图书;去结核病医院或防治所,看看历史文物,了解历史档案;常去网站,看看有无结核病的资料。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失去了太多的假日和休闲,付出太多的经费和精力,但换来了大量的图书、期刊、宣传画、档案……。我沉浸其中,回顾历史的痕迹,眺望先辈的奋斗,检索发展的轨迹。多个朋友劝我建博物馆,如李登瑞院长,吴妹英院长,金峰院长等;也有多个前辈给我巨大精神鼓励,如端木宏谨教授,傅瑜教授,钟球教授,王撷秀教授,许绍发教授等。在他们的热情鼓励下,逐渐萌生了建立全国第一个结核病历史博物馆的想法。2019年10月,全国结核病医院院长会在济南召开。期间,举办了我个人第一个结核病历史资料收藏展览。尽管展览准备仓促,有种种的遗憾,但受到大家极大的鼓励,也坚定了进一步办好收藏的决心。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众多的结核病医院成了前线,无数结核界的战友们在前线冲杀,浴血奋战。他们的事迹,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动,让我骄傲,令我自豪,使我感动。在这种紧张的战斗氛围下,今年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也悄然而至。防痨、抗疫,是我们当前的第一要务。如何为一线的战友们加油?如何为抗疫提供防痨的经验?我决定尽快建立网上结核病博物馆,用历史的声音和图片,用前辈的经验和教训,为当前的抗疫助力!感谢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以及医政医管局领导们的支持,感谢各位前辈们的鼓励,感谢各个结核病医院的战友们精神安慰,感谢临床中心、北京胸科医院和创新联盟同事们全身心投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网站建设、文物拍照和整理、资料录入等工作,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莫惧新疫欲遮日,借史奋今定晴天”。坚信疫情总会过去,坚定防痨的决心,坚守内心的梦想。

  网上博物馆资料时间跨度从清朝乾隆29年(1764年)到2020年共256年,类别包括“照片馆”、“期刊馆”、“邮票馆”、“海报馆”、“书籍馆”、“档案馆”、“影音馆”、“人物馆”等,基本涵盖我国近、现代结核病防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相信随着博物馆建设的不断完善,会有更多的展品、更好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结核病历史博物馆,是结核界同道的博物馆,也是关心、支持结核病防治工作朋友们的博物馆。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结核病历史博物馆,支持博物馆建设,参与结核病防控工作。

  网上博物馆的建成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下一步还要建设实体博物馆。同时,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发掘和研究更为重要。在博物馆馆藏展示方面需依托合力,并挖掘社会力量,征集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藏品,真正地体现出“博物”之博。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将结核病防控的历史脉络整理更清晰,历史人物发掘更丰富,历史事件梳理更完整,历史书写的更生动全面。

  丘吉尔说过:能看到多久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希望结核病历史博物馆的建立能借古助今,为今天的结核病防控事业助一份力。

  更希望让历史的灯塔,照亮未来的路。

致谢

北京飞出个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对网站设计和建设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
北京印之美广告制作有限公司对图书和期刊提供电子化服务